4月11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大湾区生态基金”)在深圳市宝安区成立。据悉,该基金将在海洋产业园、海洋生态公园、海洋工程中心建设,海洋重大问题研究,以及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社会资金支持和服务。
4月14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属有关单位、地方海洋预报机构,共同开展2023年海洋灾害预警报应急演练,旨在模拟测试海洋灾害应急期间海洋观测、数据传输、海洋灾害预警报制作、研判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全流程链条是否通畅。
4月22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围绕“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开展宣传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科研人员在南亚季风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1200万年以来南亚夏季风的减弱与南北半球间冰盖的扩张有关”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阐明了极地冰盖是控制中新世以来构造尺度上南亚季风变化的重要机制,为季风演化的全球变冷观点提供了重要证据。
4月12日,自然资源部在京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202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202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部海洋预警监测司负责人介绍了我国海洋灾害及海平面变化情况。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以下简称南海生态中心)组织调查人员,在广东省湛江海域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并对雷州赤坎砂质海岸和徐闻三墩牡蛎礁等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生态调查。该项目已顺利通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单位验收。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权威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海洋》发表研究文章。论文基于底层锚系潜标长时间连续观测数据,揭示了印度洋东经90度海岭赤道缺口位置底层流的时间变异特征,并深入探究了该底层流季节内时间变异与上层海洋动力过程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研究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深层水体交换,以及东印度洋翻转环流的时空结构提供了观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