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难度大,临床确诊速度慢,防疫物资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尽快破解上述难题一度成为群众的强烈期盼,也是控制疫情的迫切需求。我国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及相关高校院所迅速反应,在生物试剂检测、免疫治疗等方面积极攻关,取得了有效突破,生产了一批抗击疫情的产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的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北海中心站)负责的“一站两点”(东兴海洋站、大风江海洋测点、合浦海洋测点)建设,全部完成项目征地工作,进入施工阶段。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记者从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了解到,北京时间2日13时,科考队员在“咆哮”西风带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成功布放了1套西风带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和2套“蓝海星”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海洋数据的大量积累,不断推动海洋走进大数据时代。海洋科学大数据蕴含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价值,不仅能够为气候、生态、灾害等领域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还能为人类感知、预测物理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
澳大利亚和智利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撰文称,他们在南极东部澳大利亚凯西科考站录得该地区首个热浪事件——1月份连续3天当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异常偏高,热浪将对南极地区的动植物及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围绕2020年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目标任务,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海洋预警监测处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按照自然资源部对海洋预警监测工作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工作内容。截至目前,河北海洋生态灾害易发海域、重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区等区域,海洋赤潮(绿潮)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体系已经形成。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31日发表的一项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指出,鲨鱼、金枪鱼、旗鱼、马林鱼这类大宗鱼类在温带地区海洋的捕食行为比在赤道附近更多。研究结果挑战了之前的假设,新结论认为捕食者攻击与大洋鱼类的物种数量是呈负相关的。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海气重点实验室)颜金培副研究员在南大洋生源硫的海-气转化过程及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大气领域顶级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
近日,山东省召开现代海洋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作线上部署会议。会议对现代海洋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将海洋产业集群的培育具体落实到区县、园区、企业和项目,实施“一条龙”培育计划,旨在加大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力度,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对粤电平海发电厂项目填海竣工海域使用验收测量试行“在线监督”。这是南海局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优化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精神,助力海区用海企业复工复产的创新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