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坚硬的岩石圈内是否有微生物存在?它们依靠什么方式维持生命?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江涛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海洋下洋壳岩石中的确存在微生物,它们在依赖自养方式生存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依靠摄取现成有机物的异养方式生存,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壳岩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3月12日,《自然》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3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启动了万亩耐盐碱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种植项目。当天,工人们率先对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5000亩盐碱地进行开垦整理。
日前,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印发《关于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获选海洋优秀科技图书的通知》,公布了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33项和海洋优秀科技图书16项。
2020年新年伊始,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的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Observation of the Global Oceans,简称“POGO”)第21次年会在海洋一所举行,90余名来自全球5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或国际组织(计划)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在进一步加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与联合观测合作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对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领域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线教学”的第一天,上海海洋大学马莹教授线上课程《社区心理学—社区心理健康》点击量就远远超过了预期。近日,上海海大教师深耕“在线教学”,助力抗“疫”行动。
英国《自然》杂志11日发表一项生物学研究,美国科学家在海底以下750米处,发现了微生物群落。这一发现增进了人们对微生物“资源竞争”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探索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存开辟了新途径。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项目用海政策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出台的项目用海有关政策,指引海域申请人办理海域使用申请手续,指导沿海地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范海域使用受理审查审批,并为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