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B/T41339《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系列国家标准的第1部分(总则)和第2部分(珊瑚礁生态修复)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将在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3月30日,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陈大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等10位委员和专家参加会议。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开展针对性的海岸带地区“双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具体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期刊《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日前,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初步核算,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0%,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5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1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634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0%、33.4%和61.6%。
3月24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北京召开了2022年度全国海洋灾害预测会,总结2021年海洋灾害预警报的经验,研判今年海洋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显示,今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灾害性海浪过程较去年偏多。
2022年3月12日、16日,由东海标准计量中心组织起草的国家计量校准规范《海洋资料浮标传感器校准规范》和海洋行业标准《大型海洋资料浮标风浪要素在位比测方法》分别通过全国海洋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等组织审定。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卫星观测数据显示,3月中旬,南极康格冰架发生了完全崩解,其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与洛杉矶市的大小相当。据悉,这个冰架的崩解与近期南极气温偏高,海冰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以及冰架受海浪冲击的影响有关。科学家表示,冰架崩解可以预示未来气候变化对南极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
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参与的合作研究发现,2010-2019年热带陆地排放对全球甲烷浓度变化的贡献超过了80%,该研究首次提出海温可用于预测全球大气甲烷变化。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近日,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从广东广州码头起航,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这是“实验6”号首个远洋航次,将验证船舶的自持力、续航能力以及综合科考作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