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场监管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印发《青岛市海洋及相关产业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青岛是全国省市中第一个搭建海洋及相关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城市,该举措将为从事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建设者选用所需标准、掌握标准现状和发展趋向提供信息。青岛海洋经济从业者有了查标、选标、用标“一本通”。
《框架》结合近年青岛市海洋经济标准化发展经验成果,收录海洋及相关产业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目录862条,分产业分层次构筑起海洋及相关产业标准体系框架。这是青岛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推动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供标准支撑、赋予标准动能。
海洋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标准也是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所谓标准体系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通常由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明细表构成,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类别的标准组成。新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海洋经济统计工作迈入新阶段。
据了解,《框架》依据这一新国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而制定,将海洋经济分为海洋经济核心层、海洋经济支持层和海洋经济外围层,层以下依据“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设置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海洋下游相关产业5个子体系,将有关标准成果分类归入,收录各个层面标准862条,基本做到海洋行业全覆盖。《框架》还涵盖了海洋生态保护、现代海洋产业等领域,理顺了正在制定中和有制定需求的标准项目,为后续市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研制提供基本导向、预留发挥空间,实现了稳定性和前瞻性的结合。
据不完全统计,《框架》收录的各类标准中,由青岛有关单位主持或参与制定的数量达到220余项,占总数的25%以上,充分显示了青岛市在海洋科技标准领域实力。这一标准体系框架突出青岛市海洋的优势和特色,按照最新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划分标准,为全市海洋标准化工作提供基本遵循,有助于提升现代海洋综合管理能力。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首项海洋调查领域国际标准《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标志着我国海洋调查技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承担了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运行监测与评估标准化试点,统一规范市区两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标准,将为山东省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