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记者郑明达、董雪)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为全面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增进国际社会了解和理解,凝聚广泛共识,更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历史大势与时代发展潮流,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阐述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细化、深化和延伸,是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引领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指引,为推动全球携手应对海洋环境污染,共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共同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9月25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会议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 主题为“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闫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江苏省副省长夏心旻主持。来自34个国家的近千名代表参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的明确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作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新华社广州9月11日电(记者 周颖)海洋温差能是重要的海上新能源,也是当前全球新能源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20kW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近日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返回广州南沙。这是我国首次在实际海况条件下实现海洋温差能发电原理性验证和工程化运行,有力推进我国深海能源开发利用。
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近日,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的“高分全极化 SAR(合成孔径雷达)非相干极化分解产品”和“高分辨率热带气旋海面风场 GF-3卫星 SAR遥感探测技术”两项成果在第二十二届中国遥感大会上获高分专项卫星应用信息产品类和技术成果类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人员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了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