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海洋科技:引领蓝色经济新跨越 2017-09-21

6684

浏览

海洋强国,这是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亟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面对机遇与挑战,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曲探宙一语中的:“以科技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5年来,深海探测的荣耀一次次被刷新,一批瞄准未来海洋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大科技项目接连取得突破,一批旨在突破高技术瓶颈、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海洋公益专项陆续实施,并取得了许多“落地生根”的创新成果,创造出了新产品、新需求和新业态。 

如今,我国海洋科技以新跃升的姿态引领着海洋经济实现新跨越。 


多项“十三五”规划密集出台

 

2017年5月,参与《“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制定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任平,终于盼来了“十三五”海洋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正式面世。该规划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海洋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目标、重点技术方向、重点任务等方面内容。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2013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会同科技部等部门,组织编制了《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曲探宙表示,科技创新是我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引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创新的“活水”,来自对体制机制的改革。 

2015年,科技体制改革获实质性突破。1月,《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正式下发。在新的体系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海洋公益专项纳入。

此后,国家海洋局主动适应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整合改革新形势新要求,2016年~2017年,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重点专项中立项40余个项目。

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海洋科技领域多项“十三五”规划于2016年密集“亮相”。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绘制了今后一段时期海洋科技发展蓝图。

《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海水利用顶层设计进一步增强,海水淡化历史性地被纳入到多个国家级战略和规划文件中。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实现海洋能由“能发电”向“稳定发电”转变的总体定位,针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重点海岛等环境资源特点作出了产业发展布局。 

一项项发展规划,一个个具体措施。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驱动我国海洋事业持续加快发展的“集结号”已吹响。

 

“海陆空”产业齐头并进

 

6月1日,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17时12分,蛟龙号缓缓浮出海面,标志着蛟龙号2017年试验应用性航次在世界最深处的最后一潜顺利完成。10天5次大深度下潜,100%安全下潜。放眼世界载人深潜历史,这都是一份优秀的答卷。

而这一潜,距离蛟龙号创造7062米的海试纪录,仅有短短的5年。从研制,到海试,再到试验性应用,蛟龙号成就了“中国深度”,完成了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2012年,我国海洋调查船队正式成立。这是由国家海洋局牵头组建、多个涉海部门共同打造的首个全国共享的海洋调查基础平台。至今,加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船舶数量已达到50艘,共承担了40多家部门和单位的近千项海洋调查任务,令我国的远洋科考如虎添翼。 

“十二五”以来,我国全面实施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在南海、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进行了大规模海洋科学综合调查,填补了我国在深远海领域的调查研究空白。

今年7月29日,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工程,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圆满成功。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研发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从“深海进入”到“深海探测”,再到“深海开发”,中国奏响“深海三部曲”的底气越来越足。海水淡化、海洋能、海洋卫星等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

截至2016年底,全国海水淡化能力已达每日118万吨,年利用海水冷却水量为1201.36亿吨。我国在蒸发器、膜组器、高压泵等关键装备材料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已全面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产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已出口东南亚国家。 

海洋能成功进入应用领域,并形成50余项海洋能新技术、新装备,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第3个实现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的国家,以山东浅海试验场、浙江舟山潮流能试验场、广东万山波浪能试验场为核心的国家级海洋能海上试验场已从规划变为现实。 

从海洋一号B卫星稳定运行8年多,成为我国在轨有效工作寿命最长的一颗低轨遥感小卫星,到2016年高分三号卫星填补国产民用雷达高分辨率卫星的空白;从海洋二号A卫星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欧洲海洋预报系统稳定的数据源,到中法共同研制中法海洋卫星,我国海洋卫星一次次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从单颗星向系列化、从单一要素向多模遥感、从试验应用向业务应用的跨越,自主海洋卫星体系基本建立,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领域风生水起,“海、陆、空”产业齐头并进,海洋科技发展高歌猛进。


海洋科技“接地气”惠民生

 

2016年国庆节,三沙永兴岛千吨级海水淡化厂正式通水。渔嫂杨丽从水龙头接了一大盆淡化海水,把一岁的儿子抱进盆里洗澡。“三沙市成立后,大家用上了淡化海水,但有时候会停水,现在千吨级海水淡化厂建成了,不用再担心停水了,今天我要痛痛快快给儿子洗个澡。”杨丽笑着说。

关于科技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思想:“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因此,科技创新不仅要“顶天”,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研发高精尖技术,还要“立地”,让更多“接地气”的海洋科技成果服务大众,惠及民生。

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壳聚糖基可吸收止血纱布,目前已通过临床试验,并投入市场,实现了产业化。5年前,该公司申请获得了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资金支持,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

2012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首获立项。5年来,国家海洋局支持山东等25个省市(区)开展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以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支持上述城市(区)中央财政资金约90亿元,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孵化集聚创新。 

2016年11月,在厦门国际海洋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上,集中发布了25项海洋经济项目实施成果和专利。这些成果是从2012年~2016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等项目中优选出来的较为成熟的阶段性成果,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2010年至今,我国相继认定13个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8个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

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约6.8%,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海洋经济实现了“十三五”平稳开局。在此过程中,海洋科技创新发挥了核心驱动作用。 

一路快马加鞭,一路砥砺奋进。海洋强国路上,海洋科技工作者铿锵前行,正不断演绎“加速奔跑”的精彩篇章。


作者: 朱彧 来源: 国家海洋局 发布时间: 2017-09-21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