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沈满洪:推进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2019-03-06

6201

浏览

杭州湾近岸海域环境是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一直牵挂的问题。3月4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杭州湾污染源普查,加强杭州湾陆源污染源执法监管,采取“组合拳”推进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沈满洪说,杭州湾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且体量较大的区域。随着浙江大湾区、大花园等战略的实施,杭州湾区域又将进入新一轮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杭州湾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严峻形势与大湾区、大花园建设格格不入。

2018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7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11个沿海省区市中,上海和浙江水质极差。近岸海域水质监测,部分重要海湾河口海洋生物、沉积物监测等结果显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9个重要海湾中,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杭州湾治理,为此先后出台了《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浙江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杭州湾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等,宁波市也出台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杭州湾(宁波)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等,全面开展杭州湾陆源污染治理。近5年来,浙江用于治水方面投资超过500亿元。

然而,“从近5年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指数分析来看,水质并没有根本好转。”沈满洪对此忧心忡忡。他介绍,杭州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高,水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2012年~2016年,杭州湾南岸富营养化指数由60.27上升至120.78;镇海-北仑-大榭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由12.64上升到31.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沈满洪认为其根源是“没有找准污染来源,没有抓住治理重点对症下药”。他说,根据1994年杭州湾环境研究和2005年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调查结果显示,进入杭州湾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分别有约90%、94%来自长江。杭州湾是我国唯一的河口型海湾,其喇叭状地形和半日潮水文导致海湾内水动力条件较弱,水体半交换时间约90天,比胶州湾、大连湾长一倍以上。“这些多年前的研究成果能否支撑当前杭州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成因?”在沈满洪看来,由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开展更加全面、科学、权威的调研十分必要,沿杭州湾区域明确各个城市排污总量,制订实施科学的治理方案。

“养殖尾水对海洋环境污染也有一定影响,无序养殖和排放会加重海洋污染。”沈满洪指出,由于我国目前缺少统一的排放标准和强制性法律规定,养殖尾水治理仍处于试点阶段,“这也拖了海洋环境治理的后腿”。

为此,沈满洪建议从国家层面推进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找准原因。杭州湾海域地处上海与浙江交界海域,但杭州湾海域污染源不仅来自上海和浙江,还来自长江入海水体,甚至后者是主体。“而只有国家层面组织开展杭州湾污染源普查,结论才具有公信力。”

杭州湾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生态带的组成部分,沈满洪表示,应从国家层面将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纳入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予以谋划,统一组织制订并实施科学的治理方案。
为进一步了解杭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现状,近年来,沈满洪多次参加调研、走访活动,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杭州湾近岸海域水质目标要求,他提出实施长江全流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范排放标准,尽快从源头实施管控。出台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管理,造纸、电镀、制革、制药等行业排放达到特别限值标准。巩固提升入海排口、入海河流整治成果,加快推进绿色港口创建,强化船舶污染源防治,持续推进船舶结构调整,协同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转移、处置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沈满洪还建议,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联系,实施资源和监测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强化对陆源污染源执法监管,实现所有直排海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坚决打击各类涉海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和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并“双管齐下”,以经济手段激励海洋环境保护。

作者: 朱彧 来源: 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 2019-03-06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