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已经是连任3届的老“委员”了,一直以来,他都关注着自己熟悉的船海领域。去年,他在两会上提出了要关注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今年,他继续为船海工业发声,带来了《以智能制造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去年一年,在围绕船海领域调研的过程中,胡可一发现,近年来我国船海工业的设计水平、建造效率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工装备领域也有所突破。
但是,当前我国船舶制造业利润低下,市场较低迷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船海工业深层次的问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的背后还有智能化制造水平低、产业链处于中低端和人口红利不再的严峻现实。”胡可一指出,“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必将影响到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
海洋装备制造业作为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船海工业的创新驱动力,加快发展智能化制造,是保持船海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抓手。
他举例,当前,江南造船就引进了焊接计算机管控设备,利用其远程控制焊接参数,大大提高了效率,是船厂制造环节中实施智能化的有益尝试。
胡可一指出,和一些先进制造业相比,目前我国船海工业在智能制造方面整体比较落后。“国内的先进船厂主要是在部件和管件的切割、焊接、涂装等环节采用了机器装备代替人工,只是实现了局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我国船海行业的智能制造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物联网的应用、智能化建造水平、数字化设计支撑能力、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管控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胡可一提出,船海工业要朝着“设计数字化、信息集成化、船型智能化、建造自动化和管理精细化”的智能船厂方向发展,推进智能船厂和智能生产流程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要针对船海工业的特点进行智能制造的顶层规划。”胡可一建议。船海工业是一个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业,具有按订单生产、多品种小批量、建造过程修改多等特点。因此,应进行智能制造的顶层规划,鼓励船企在单个流程、制造单元等进行试点,国家和地方要辅以一定的配套和支持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模式。
同时,要坚持走“双通道”智能制造的创新之路。其中,一个通道是船型研发和工艺工法的创新能力,另一个通道是以三维“数字样船”为基础的信息化拓展应用能力。“两个通道是一个动态联动的过程,任何一个通道滞后都会让造船企业在智能制造的路上走不快、走不远。”胡可一指出,“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缩短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胡可一说,发达国家的智能制造一般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串联式”发展路线,在我国,船海工业只有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双通道”创新之路,才能尽早实现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此外,加快建设船海工业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环境也是当务之急。胡可一提出,首先要大力发展和移植适用于造船行业的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其次要强化造船和智能制造复合人才的培养,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加快系统解决方案迭代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使一些通用制造业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能够移植到船海行业中。
由于不同船海企业的产品构成和自身情况有较大差异,发展阶段和实际痛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发展智能制造不能“一刀切”,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企业实际的智能化转型的路径,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智能制造是企业脱胎换骨的自我提升过程,需要改造的维度巨大,不可能一步到位。”他提出,“要一步一步探索、分阶段和分层级推进,形成可复制、可移植和可推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