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正式启动 2019-09-24

8078

浏览

 挪威当地时间9月20日21时,德国“极星”号和俄罗斯“费德诺夫院士”号破冰船,载着来自17个国家约300名科考队员,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出发,奔赴中北冰洋中心地区,开始为期一年的北冰洋冰区国际联合观测。18名中方科考队员将参与6个航段中的5个航段,执行海冰、海洋、大气、生态、生物地球化学的现场观测和采样任务。“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MOSAiC计划)正式开始。

据该计划中方现场协调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介绍,此次北极国际联合观测将获取北极地区为期一年的大气、海洋和海冰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数据,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MOSAiC计划,是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旗舰项目,由德国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发起。按照该计划,德国“极星”号破冰船将作为科考主要平台,于今年秋季被冻结在东西伯利亚/拉普捷夫海北部,随穿极流漂移直至2020年10月,完成为期一年的有人值守冰站观测,旨在加深了解北极中央海域大气-海冰-海洋-生态系统间的耦合过程以及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高北极天气和海冰预报及气候预测能力。2020年夏末,在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德群岛之间,“极星”号将摆脱冰雪,预计将于2020年10月中旬回到位于德国不来梅港的母港。

MOSAiC计划第一航段预计于2020年1月4日结束,5名中国科考队员将在完成任务后,乘船返回挪威特罗姆瑟港。另有7名科考队员10月30日返回至特罗姆瑟港。我国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将和其他破冰船,以及固定翼飞机、直升机等组成国际舰队,为科考队提供后勤保障。

中国积极参与该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可担任中方科学组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担任现场协调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8名科研人员受邀参加。他们将参与6个航段中的5个航段,执行海冰、海洋、大气、生态、生物地球化学的现场观测和采样任务。按照计划,科考期间,中国将布放一套自主研制的北极海-冰-气无人观测系统(无人冰站)。

MOSAiC计划是迄今国际上学科和支撑能力最齐全的一个漂流冰站计划,涵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海冰、物理海洋、海洋生态和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参与国有中、德、美、俄、英、法、日、挪威、比利时、加拿大等共17个国家。

近年来,北极气候变暖,海冰快速减少,冬季风暴和夏季气旋增多增强,冬季暴发性增温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区域,引起国际科学界广泛关注。2015年,德国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领衔发起了“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主要依托平台为“极星”号破冰船。通过无人冰站等装备获取北极冰区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数据将应用于北极环境和气候变化机理以及数值模拟研究,以提升对北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提高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预测精度。

据雷瑞波介绍,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为平台推动相关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影响力,也可以丰富我国的观测手段。中国也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欧、中-德、中-美、中-俄高层次合作,促进共享航次的实施,以及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彰显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北极环境变化监测领域的贡献。

作者: 路涛 来源: 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 2019-09-24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