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于中国-塞舌尔联合航次采集数据完成的塞舌尔大陆架修订划界案通过审议,其划界案委员会建议已正式在联合国网站发布。
早在2012年,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便与尼日利亚联合开展了大陆架国际合作航次,开启了中国大陆架划界“智慧”惠及他国的新征程。
大陆架划界关乎国家安全、海洋权益、资源利益,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科技合作的重要领域。
完美陈述 收获赞誉
2013年8月15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在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会议室里,一场《中国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陈述正在进行。
作为中方代表,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海洋二所所长李家彪,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张海文,分别就划界案的总体情况、自然科学及相关法律问题作了口头陈述,海洋二所研究员方银霞在台下播放幻灯片,4人配合默契。
会议结束后,多名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纷纷对这份“中国方案”竖起了大拇指。
从开展大陆架划界预研究,再到启动专项,摸着石头过河。在获得国际认可那一刻,中方代表团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自海岸线起,在海里绵延,直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为止,富含油气和矿产资源。
海底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各国的目光,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沿海国家开始向深水发力。90年代末,当一些国家已紧锣密鼓地准备大陆架划界案时,我国还没有任何行动。时任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的吕文正向有关部门建议立即开展大陆架专项调查。
2000年,大陆架划界专项获国务院批准,于2003年正式启动。十余年来,科研人员在中国海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式的地质地球物理系统调查和海底探测,突破了海底复杂地质条件下划界的理论与技术瓶颈,研发出一系列针对海底复杂地形的精确探测设备,制修订海洋调查系列国家标准11项,制定了地形地貌调查国家标准和大陆架划界行业标准,创建了大陆架划界技术理论体系。
技术输出 助力他国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宽大陆架国家在申请200海里之外大陆架海底管辖权时,须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及相关佐证材料。这对于那些技术薄弱却面临划界问题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
以塞舌尔为例,早在2009年12月,该国就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其北部海台划界案,但该划界案完全依据全球公开数据,数据精度低,委员会认为,其数据资料无法支持该国北部存在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主张,须补充高精度数据。
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塞舌尔向中国发出了技术援助请求,希望助其完成划界案申请。
2016年6月1日,“向阳红10”船从毛里求斯起航,开往东非大陆边缘海域,执行中国-塞舌尔国际联合航次任务。
在该航次,两国科学家在塞舌尔北部海台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地质取样和水文方面的调查和数据处理,证明塞舌尔北部存在200海里以外大陆架。
据此,塞舌尔修订了其划界案,并最终通过审议。
同年,海洋二所和莫桑比克的科研机构开展了中国-莫桑比克大陆边缘地球科学联合调查航次,进行了地球物理和水文综合调查。
除开展联合调查行动外,我国还积极创造条件,助力他国大陆架划界人才的培养。
在中国-莫桑比克国际联合航次期间,共有6名莫方科考队员全程参与了此次科学调查。其间,船上举行了首届中国-莫桑比克海洋科学研讨会,帮助莫方人员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了解更多关于大陆架划界的理论及技术知识。
此外,通过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我国已帮助东盟和非洲各国培养了众多海洋领域人才。
搭建平台 互促互进
今年1月,海洋二所研究员唐勇高票当选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如今,大陆架划界技术已成为我国与他国开展海洋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还注重“引进来”,为大陆架划界集聚更多智慧与力量。
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举办了6届大陆架和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科学与法律高端论坛,为有关国际机构和各国专家搭建起探讨交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大陆架和“区域”制度问题的学术平台。随着论坛影响力的日益扩大,2018年,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人参加了第六届论坛,其中包括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东南亚、阿拉伯半岛、欧洲和非洲各沿海国,其中大量印度洋沿岸国家都有大陆架划界的科技需求。中国将在完善自身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援助。
“开展大陆架划界科技合作能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李家彪建议,应尽快建立国家大陆架科技创新科学计划,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大陆架划界科技合作,加强大陆架划界技术全链条系统研发,突破深海近底和海底高精度探测技术瓶颈,推动我国大陆架划界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提升我国海洋领域国际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