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潜龙二号”:技术升级再出发 2020-02-19

5536

浏览

 

2月7日,“潜龙二号”安全回收至“大洋一号”船,顺利完成了大洋58航次科考首次下潜任务。本次下潜,“潜龙二号”近海底工作超过43个小时、航程约113公里、最大潜深3109米,获取了多金属硫化物区高精度地形地貌、水体探测、磁力等数据,完成了深海自主采水,将为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区勘探、深海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擅长大范围探测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以前,受技术装备与手段限制,我国深海科学成果产出周期较长、数量较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难度较大。
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机器在海洋中的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于1986年在南海试验成功,从而揭开了我国水下机器人发展的序幕。

当前,水下机器人主要分为3类:载人潜水器(HOV)、无人有缆潜水器(ROV)和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人们熟知的蛟龙号是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是无人有缆深海潜水器,这两类潜水器都擅长局部作业、定点精细探测。相较“蛟龙”“海龙”,“潜龙”号则擅长大范围精细探测,属于无人无缆自治潜水器。“三龙”系列潜水器优势互补,已经成为我国深海探测装备的主力军。

“潜龙兄弟”不断壮大

长3.5米、高1.5米、重1.5吨,形似一条橘黄色小丑鱼,这是“潜龙三号”给人们的直观印象。这条“小丑鱼”以深海复杂地形条件下资源环境勘查为主要应用方向,具备海底微地形地貌成图、温盐深探测、甲烷探测等功能,可进行浊度探测、氧化还原电位探测、海底照相、磁力探测等探测作业。

据介绍,“小丑鱼”的嘴、眼睛、鳍、肚子、尾巴等,都有特殊功能。4个“鳍”是4个可旋转舵推进器,“掌管”前进后退、上浮下沉;“尾巴”安装了磁力探测仪;“嘴巴”则是前视声呐,可将潜水器采集的声学数据转化为图像,用以识别障碍物和周边环境。

在外人看来,“潜龙二号”和“潜龙三号”就是一对“双胞胎”,外形、体重等都很相似。“潜龙二号”集成了热液异常探测、微地形地貌探测、海底照相和磁力探测等技术,其作业深度、续航能力、作业精度等在同类装备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和勘探提供了高效、精细、综合的先进手段。

“潜龙一号”外形为橘红色圆柱体,长4.6米、直径0.8米、重150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巡航速度2节、最大续航能力24小时,配有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设备,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探测、海底水文参数测量、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等任务。相较于两个“弟弟”在海底翻山越岭的“功夫”,“潜龙一号”更适宜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深海中作业。

增添多项“新本领”

据悉,本次下潜作业是“潜龙二号”继大洋第40航次、第43航次、第49航次后,第4次挺进西南印度洋,也是“潜龙二号”在完成技术升级后的首次航次应用。近年来,“潜龙二号”采用边应用边升级的方式,逐步完善新功能,增添了多项“新本领”。

“4500 米自主潜水器(潜龙二号)技术升级及科学应用”项目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该项目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牵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技术总体责任单位,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共同研制。

研制团队通过聚焦典型热液区羽状流扩散机制及物质通量估算、基于近底磁力分布特征的典型热液区深部结构、中大比例尺评价区硫化物资源潜力等前沿科学问题,对“潜龙二号”的热液异常综合识别、AUV自主采水、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续航能力、超短基线定位导航模式、自动检测技术、无船值守作业等进行技术升级,有效提升系统作业能力和效率。

如今,“潜龙二号”成功完成大洋第58科考航次首潜,为执行后续多区域、大范围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维护保养,它将迎接下一个勘探潜次的挑战。

作者: 高 悦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20-02-19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